本片改编自南非前总统、民主斗士曼德拉狱中生活20年真人真事 狱警葛瑞格里是典型的荷裔南非人,认为黑人是低劣人种。因为会说科萨语的关係,他成了看管关在「锁住自由的监狱岛」---罗德岛上的民主斗士曼德拉的最佳人选。 葛瑞格里每天暗中监听囚犯,却也受到曼德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渐渐地,他开始醒觉到人是可以多麽残忍无情地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种,根深柢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也正在转变。终于,他决定帮助曼德拉,共同寻求南非的民主自由人权。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不同背景、信念冲突的男人,如何联手面对、挑战不可能的真实故事。电影中重现南非从法西斯主义当道的种族隔离政策,进展到民主自由的过程,这当中曼德拉扮演非常重要、鼓舞人心的角色,南非也成为现代社会中民主国家的典范。 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都曾以1987年时的《比利小英雄》(Pelle erobreren)当年红极一时,横扫奥斯卡与金球奖,当年都拿下最佳外语片,更是1988年坎城影展金棕榈最佳影片,1997年时的《雪地疑云之石破天惊》是他首次竞赛柏林,但未获奖,再隔十年拍摄这部《再见曼德拉》,叙述监狱卫兵看守曼德拉的故事,卫兵是知名影星乔瑟夫范恩斯,而曼德拉则是近年在影集《24反恐任务》饰演美国总统大获好评的黑人影星丹尼斯海斯柏(Dennis Haysbert)。获奖情况2007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 Peace Film Award 比利·奥古斯特2007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(提名) 比利·奥古斯特影 评 提示: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年初就想看这部取材于真实故事、改编自南非人詹姆斯·格雷戈里回忆录《再见,巴法纳:纳尔逊·曼德拉 我的看管犯 我的朋友》的影片,直到最近才得偿所愿。 关于纳尔逊·曼德拉的故事,人们耳熟能详,在铺天盖地的美式传记影片中,这部欧洲影片显得格外气质清新,以凝炼的电影语汇、精辟的人性解析、生动的叙事方式、质感的镜头画面,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。片中的第一主角并非曼德拉,而是狱警詹姆斯·格雷戈里,通过他的所见所闻,扼要地再现了曼德拉累年的牢狱生涯和他品格的力量,影片又借助格雷戈里的所思所想,深刻表述了人类之间从仇视漠然到相互理解再到友谊弥笃的过程,而这个心灵沟通达到和解状态的历程显然是该片的主旨,同时影片也勾勒出了南非彼时那段不堪回首的种族隔离历史。 影片伊始,镜头中是1968年6月的开普敦港,詹姆斯·格瑞格里(约瑟夫·费因斯饰演)正携带家眷前往罗宾岛赴任。他是一个普通的南非白人,有美满的小家庭,美丽的妻子格洛丽亚(戴安·克鲁格饰演)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布伦特和娜塔莎,他只想做一名尽忠职守的警卫、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。 年少时,他唯一的发小是科萨人(居住在南非开普敦省的牧民),从这个“巴法纳”(在科萨人的班图语中指“最好的男性朋友”)身上,他学会了科萨人的打斗方式,也学会了说班图语,于是,他被指派着重盯住曼德拉的举动。起先,他视曼德拉为最可怕的恐怖分子,几近接触后,他在曼德拉身上看到了睿智善良和人格魅力,并逐渐转变着自己的观念,开始考虑南非的未来之路。有一场戏,当曼德拉问格瑞格里是否看过“自由宪章”时,他脑袋空空,周末借回城看望岳母之际,去图书馆查阅,进而引发了他对曼德拉所述解放南非的向往。 因为帮曼德拉转给其夫人温妮一份礼物,格瑞格里遭到上司的训斥,在酒馆,格瑞格里被极端种族主义者人胖揍一顿,他的家人也被罗宾岛上的其他狱警家属排斥,詹姆斯便调离了罗宾岛。然而,他和曼德拉之间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,当他再次被调去负责看守曼德拉时,两人就如同老友重逢,并且像格瑞格里小时候那样,玩起了木棍打斗。 之后,因形势需要,曼德拉被转了好几所监狱,而格瑞格里也一直跟随着他,直至1990年2月11日,曼德拉获得释放……曼德拉获得自由,对南非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,也是曼德拉人生目标的开始,然而,对格瑞格里而言,曼德拉的离开是一个伤感的告别时刻,望着电视转播里曼德拉健步走向迎接他的欢呼人群,格瑞格里百感交集地说了句:“再见,巴法纳”。而这个巴法纳身上揣有当年格瑞格里的发小送给他的临别礼物,格瑞格里希望这个吉祥物能永远伴护着南非的希望——曼德拉。 片中此二人长达20年的友谊还有一条线维系着,那就是同为父亲的身份。在温妮探访曼德拉时,格瑞格里得知曼德拉的长子学会了开车,他将这一消息禀告了上级,结果不久后就传来曼德拉长子车祸身亡的消息,同样为人父的格瑞格里陷入了深深的负疚中,且一直不能释怀,1990年,他再次遇到上级时,还询问此事的真相,可惜未果。 曼德拉鼓励格瑞格里,应该让儿子布伦特上大学,“新的南非需要有知识的一代”,布伦特也不负众望,在考完最后一科开车回家的路上,却不幸车祸身亡。儿子的死给了格瑞格里致命一击,葬礼后,他躲在后院,手握儿子得了优良的成绩单,默默哭泣,自责是因自己的错误而导致的惩罚。妻子的劝慰只治疗了皮毛,本来就不多话的他更加沉默寡言,直到和曼德拉散步时,曼德拉感同身受地说:“都说时间是疗伤良药,可失去儿子的伤是永远好不了的,它一直在那儿,不时地提醒着……这只有失去过儿子的人才能理解……” 片中潜移默化的转变还发生在格瑞格里的妻子格洛丽亚身上,她一直担心黑人的暴力报复,像很多白人一样,她认为一旦黑人掌了权,就会把所有白人“都扔到海里去”。儿子布伦特出事后,曼德拉托格瑞格里送给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份礼物,简短而温暖地转告:天凉了,一个母亲要注意保暖。格洛丽亚终于感受到了这个近在咫尺的“恐怖分子”的善良,不禁感慨——这么多年了,我竟然没去看望过他。片尾,在欢呼曼德拉出狱的人群中,白皮肤的格洛丽亚非常醒目,她高呼着:“曼德拉先生!”白发苍苍的曼德拉向她挥手致意,虽不认识她,却感受到了来自她的支持和崇敬。 很多观众已在《巴斯特的世界》、《征服者佩尔》等片中领略了频频获奖的丹麦名导比利·奥古斯特的才华,深受大师伯格曼影响的奥古斯特,如今已成为北欧影坛的风向标,他的作品关注并剖析社会和人性,在他的很多影片中,许多重要话题的切入手法都很独特,有四两拨千斤之效。如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幼年时娜塔莎惊恐失措的双眼,再现了白人警察暴行的这场戏:格瑞格里一家回城度周末,突然来了警察在搜查通行证,街上立刻乱作一团,一位怀抱婴儿的黑人妇女因没有通行证而被强行抓捕,怀中的婴儿被丢在地上(在婴儿落地的一瞬间,观众可以听到清晰的一声“砰”,不由得揪心不已),小娜塔莎因目睹了这些暴行而受到了刺激,她问父亲:为什么不查我们有没有通行证?格瑞格里解释说:因为我们是白人,白人不用通行证(意为肤色就是通行证)。她又问:为什么?格洛丽亚说:这是上帝安排的,你不能质疑上帝。可嵌入小娜塔莎眼中的困惑和疑虑表明,她已然在质疑了!片尾的字幕提供了一些信息:长大后的娜塔莎获得了心理学学士,格瑞格里于1993年病故,格洛丽亚的晚年忙于照顾孙儿(而另据导演后来表示,在拍摄期间,格瑞格里的遗孀格洛丽亚提供了很多帮助)。 影片演员整容强大,恋爱中的“莎翁”约瑟夫·费因斯,《24小时》里的“总统”丹尼斯·海斯伯特,引发特洛伊战争的“海伦”戴安·克鲁格,所塑造人物时间跨度20多年,令演员过足了戏瘾。约瑟夫·费因斯和丹尼斯·海斯伯特有N多对手戏,导演给了费因斯很多面部近景,又给了海斯伯特一些背影特写,以眼神中的仇视、漠然、寻觅、赞赏、留恋对背影的倔强、坚毅、悲怆、豁达与温暖。如两人的第一“见面”(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见面),在牢门的窥视孔中,观众先看到了格瑞格里仇视而冷漠的眼神,接着镜头转换,观众看到了一个宽阔有力的背影,而这个背影一任狱警吆喝,都不曾回首,倔强而坚毅地挺立着。另,戴安·克鲁格饰演的母亲不仅是个贤内助,还总帮人理发以补贴家用,在儿女都长大了后还显得那么年轻,似乎有点缺乏真实感。 出演职人员字幕时所配的片尾曲十分好听,节奏感与律动感兼具,有着鲜明的非洲音乐特点,女声浑厚而高亢,和声起伏而绚烂,在欢快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点点无奈与悲恸,于辗转间又似蕴含着无限的希冀,仿佛非洲那块历经涂炭又生生不息的土地,听之,不由得令人心潮起伏,禁不住合着音乐,击节拍桌。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矛盾与冲突,而和解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有效方式。